新闻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十大学术新人| 李亚雯: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科学世界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6-03     点击量:

为培养用好青年科技人才,引导他们担当作为、求实创新、潜心研究,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实践中建功立业,学校设立了“十大学术新人”奖,其旨在奖励治学严谨,学术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在探索学术前沿、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出成果后备人才。

近日,学校第十届“十大学术新人”评选结果揭晓,经个人申请、单位推荐及专家评选,10名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前沿院青年教师李亚雯助理教授获选。让我们一起走近李亚雯老师的学术探索之路

李亚雯,中共党员,前沿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超分子光电功能材料及其应用。20216月,李亚雯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2111月,入职西安交大前沿院。2023年入选陕西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曾获陕西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多项奖励。李亚雯表示,我将坚守科研初心,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科学世界,勇于创新,为科技发展和国家进步贡献力量。

研精求学 矢志不渝


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就是明确自己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向,我是基础学科化学专业出身,但却进入了一个以工科为主的多学科交叉团队,这使我一开始就遭遇了瓶颈。我也深知科研需要耐心和毅力,所以我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不急不躁地面对每一次试错。在3年的探索中,我将深厚的化学基础转为我的优势,合成结构巧妙的化学分子,然后结合团队前沿能源研究方向,将他们做为有机光电新材料,去探索在产氢储能、肿瘤治疗等领域的应用。这样的研究思路很快得到了验证将硒(Se)紫精引入到环蕃中,制备出一系列性能优异的含硒紫精环蕃,将其应用于电致变色器件和可见光光催化产氢领域,这是首次将硒紫精环蕃这样的超分子结构应用到光催化产氢中,实现了化学材料和能源的多领域交叉融合。

谈及自己一路遇到的困难,“科研从来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首先要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李亚雯老师觉得每一个分子的设计不仅要充分考虑构效关系,还要考虑到分子能否作为材料去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这就需要广泛查阅文献,最终才会确定一个结构,“尽管困难重重,关关难过关关过”。

自入职的两年多来,李亚雯老师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博士后特别资助(站中)、陕西省博士后特别资助等6项科研项目入选陕西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2022年度陕西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第一届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银奖、陕西省创新创业优秀博士后等奖励多项奖励。迄今为止,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篇,包括J. Am. Chem. Soc.2篇)Angew. Chem. Int. Ed.3篇)Adv. Energy Mater.1篇)等。

良师益友 教诲有方

李亚雯老师所在团队是一个理工医多学科交叉团队,在薄膜荧光传感、柔性电子、储能系统、肿瘤学科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助力学科交叉融合。正是这样的多领域交叉的团队氛围,给予了她更多的学科交叉融合的土壤,才逐渐形成了用超分子化学的方式构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探索其在光催化、能源以及光动力治疗等应用的一个交叉的研究方向。团队的存在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让我在学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更让我在人生道路上获得了宝贵的指引。

队负责人何刚教授的言传身教,更使我深刻理解了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不懈的求知精神。每当我在研究中遇到困惑或难题时,何老师总能以他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指明方向。他不仅教会我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更重要的是,他教会了我如何独立解决问题,如何从学生老师身份转变过程中思考和处事,这是我在学术和职业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能力。“何刚老师给了青年教师充分的信任和机会,不仅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给予了我充分的指导,也为未来发展做充足的规划。团队里每一位教师和学生也都在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立足当下 展望未来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立足于一个知识爆炸、技术迅速更新的时代。提到未来的科研发展,李亚雯老师表示会更多的投向挖掘研究问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做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研究。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不仅要追求学术上的创新和突破,更要将研究成果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结合。

在国家对清洁能源的迫切需求下,我深感责任重大。特别是在产氢储能技术方面,这不仅是应对能源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的关键手段。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我将继续秉承多学科交叉融合,延续现有的研究方向,形成具有独特性的研究特点,力求在高效产氢与储能技术上取得突破,为国家的能源安全贡献力量。



关闭

关注我们

官方微信

地址:曲江校区——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雁翔路99号西安交通大学曲江校区西二楼

          创新港——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19号巨构

邮编:曲江校区——710054      创新港——712046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