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我院硕士研究生申雅静受到我校“身边交大人”专栏报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2-31     点击量:

以下全文转发自交大新闻网http://news.xjtu.edu.cn/info/1037/50802.htm

 

【身边交大人】科研生力军校训践行者—优秀硕士研究生标兵


    “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每当校训回荡在心中,每一名交大学子感到自豪与感动的同时,也会在胸中升腾起无穷的动力。2014年度优秀硕士研究生标兵,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校训,发扬着自强不息、敦笃勤学的“交大精神”。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优秀硕士研究生标兵,去感受生生不息的“交大精神”。


精勤求学的科研生力军 

  科研是研究生生活的主旋律,实验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构成了他们的全部生活。实验室中,他们不断重复相似的实验,只为得到一个最优的结果;办公桌前,他们翻看国内外无数篇期刊文献,只为解答长期的疑惑;他们奔赴于各个大型会场,只为与同行分享自己的最新成果。


  “愈挫愈勇,永不服输”的执着科研女——申雅静。正是出于对“能源环保”这份事业的执着和热爱,申雅静选择了从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保送至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坚持做好自己能做的每一件事”的人生信念支撑着她走过了起初并不一帆风顺的科研生活。回想起那段时光,她感叹道“只要方向和方法正确,坚持就是胜利”。那是在她投出第一篇SCI论文的时候,期刊编辑要求必须补充一个关键性的数据,但是她所在课题组没有相应的测试仪器,国内也很难找到相关测试仪器。凭着从不轻言放弃的执着精神,申雅静通过大量查阅文献,向同行请教,在历经无数次的失败之后,最终用实验室现有仪器如愿地搭建成一套测试系统,同时也使得文章顺利发表。凭借着对科研的这股热情,至今她已在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Small》上发表SCI论文三篇。并获邀参加了 “The 12th IUMR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Materials”国际会议,并作口头报告,获得同行一致好评。在其他科研比赛中也屡屡斩获佳绩。“科研需要执着的精神,需要心无旁骛,一根筋地走下去”申雅静如是说。


  “简单执着,勇往直前”的科研追求者——贺海蓉。刚进入实验室时,导师告诉她,要想在科研领域有所作为,扎实的学科功底必不可少。在研一的上半学年,她以高分完成了基础学科的学习,在课余跟着师兄师姐学习相关的实验技能。她深知文献是研究生的老师,坚持读了上百篇课题相关文献,终于对本课题的研究热点和进展有了深入的了解。在对文献总结和思考的过程中,她有了自己的研究想法,得到导师的肯定之后,她便一步步去做自己的研究,遇到难点时就去求助文献、学长和导师。当自己的第一篇SCI论文屡投屡拒时,她很沮丧。经过她反复的查证,反复的修正,终于投稿成功。从第一篇SCI论文中,她总结了很多经验教训:不能害怕文章被拒,一篇文章投出后,只要能得到审稿专家的意见,就算是成功的。在这个不断投稿不断修改的过程中,审稿人给了她很多指导,使她的思维越来越符合科学规范。之后的科研学习中,她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实验也越来越顺利,至今,她已发表SCI论文11篇。她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彭端淑《为学》中的一句话“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她坚信,优秀的人并不是天资有多聪慧,只是他们善于想办法,并执着的探索。


  “笃实好学,策马飞舆”的IT新秀——马肖肖。在谈到自己两度蝉联优秀研究生标兵荣誉称号的诀窍是什么,马肖肖是这样总结的,“我觉得诀窍就是多读文献。我建议细读本方向的经典书籍,特别是外文书籍,有助于掌握专业英语词汇。另外,熟读本方向近五年的所有相关文章和近十年以来的经典文章。”。“成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为了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训练,马肖肖从大四伊始就自觉过起了“教室——实验室”的准研究生生活。在大四一年中,他熟练掌握了如何查阅文献、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分析实验结果以及如何撰写英文论文。正是因为打下了坚实的科研基础,他连续两年综合成绩排名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第一名。在不断研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他时刻跟踪着专业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不断地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一遍一遍地修改文章、仔细认真地回答审稿意见。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硕士研究生阶段,马肖肖已经发表SCI论文6篇,中文核心期刊1篇,目前还有7篇SCI论文处于审稿中。2014年3月,他通过了层层选拔,成功申请上了腾讯的实习生岗位,即将开始一段充满新机遇和新挑战的学习生活。


   “求知若渴,虚怀若谷”的社会求索者——刘李华。这个“90后”有着与同龄人不同的视野。“劳动力”、“人口结构”、“溢出效应”这些晦涩难懂的词汇却能在刘李华的脑中链接、组合,构成一座宏阔的思想大厦。她热爱经济学,热爱科研,立志为经济繁荣画上属于自己的一笔。她孜孜不倦的学习历史、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目的是为了以一种宽广的视野去研究这门令人痴迷的社会科学。面对艰涩的推导,求而不得的数据,复杂的计量,她用足够的决心、信心以及恒心去解决。硕士研究生入学第一年,她就作为主要参加者,参与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两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并在专业领域重要期刊上发表了3篇学术论文。在这一过程中,她走得艰难却快乐。在第三篇论文撰写过程中,刘李华遇到了较大的问题,为此她曾请教学院多位老师,给相关领域研究者发邮件寻求帮助,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和学长们的指导最终克服了困难,最终完成了论文撰写并在权威期刊发表。她感悟到:勿以事小而不为,科研中要坚定目标,踏实进取,培养强大的意志力和吃苦精神。



敦笃励志的时代弄潮儿

   研究生的生活并不只有枯燥的科研,他们也并不是沉迷于书海的“书呆子”。他们中有的人立志于科普工作,发表科幻小说;有的人投身于实践,在新鲜媒体中呼吸新鲜空气;有的人用爱心和责任关照新型医患关系。这就是他们,走在时代最前沿最不一样的“学霸”们。


  “科学为基,长袖善舞”的科研精灵——张青。文学写作并不是文科生的专利,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的张青将普通人心中“泡实验室沉闷、古板的工科女”形象完全颠覆。古灵精怪的她曾在国内知名科幻杂志《科幻世界》发表短篇科幻小说《笼子》。不同于教科书上的定义,而是用另一独特浪漫的视角描述了费曼双缝实验和“薛定谔的猫”这一经典问题,简单易懂的文字和严谨的科学思维让这篇短篇小说获得了第二十四届“银河奖”提名。她的经历证明了科学并不是灰色沉重的,而是多姿多彩、趣味横生的。有了这样一种乐观开放的心态,繁重的课业对她而言是一种快乐而不是负担。在学业中,张青非常有自己的想法,不会人云亦云,有独立钻研的精神。在科研上,对于科研实验中的失败她从不气馁,认真做好总结找出问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张青已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两篇论文,申请发明专利三项。“她用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意志跨越生活中的道道困难,前方的道路不再迷茫。” 。


  “锐意逐新,以笔为歌”的媒体新鲜人——张博。正在承担省级攻关课题《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西安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关键数据分析的张博既拥有传播媒体人的新锐,也有科研工作者的勤奋钻研精神。对于当代传媒与大众的关系与责任,张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首先是媒体人自身,在这个新媒体不断从老媒体获益的时代,要提高从业素质与职业道德,坚决不制造、传播虚假、恶意新闻;其次是国家,国家应该尽快的出台一些约束新闻从业者行为的法律法规,也包括对新闻版权的保护等;”最后,张博还特别提到了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网络上爆炸式的新闻时,“不轻易转发,不传播虚假新闻”,一定要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甄别。今年暑假他前往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进行实习,实习期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10余篇,其中:通讯一篇《战鹰守护神 双手捍蓝天》;评论一篇《为良性“强迫症”点赞》;消息10篇。当谈起在人民日报社实习时候遇到的“军事题材”新闻写作时,张博分享了如下体会“在面对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新闻类型时候,不要慌,先从小的事情做起,可能这是最大的收获了吧”。“先从小的事情做起”也应该是张博成为青春榜样的关键所在吧。


  “好学为医,全面发展”的准外科医生——李超。“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是我不变的理想,我很幸运能将自己的青春挥洒在这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谈到人生理想时李超这样告诉我们。为了这一理想,他从药学转专业到临床医学,又以优异的成绩推荐免试攻读外科学硕士研究生。“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李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他对医学生誓词的理解。在学习上,他以优异的成绩连续两年获得“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在科研上,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发表8篇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达17.441分;在临床工作上,他以482分的高成绩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并参与了包括“瘾瘢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微创代谢外科手术”在内的多种医疗技术创新实践,配合肝胆外科各类手术近600台。面对当前医患矛盾突出的现象,李超有着自己深入的思考,他认为“在医疗服务工作中,一定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要时时体现对患者细心、耐心、关心和爱心。”。本着这样一种无私奉献精神,他在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研究生会主席期间组织了一系列产生广泛影响的集体活动。在增强全年级同学的凝聚力的同时,李超也多次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学生会部长”、“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研究生干部”等荣誉称号。


果毅力行的靠谱新青年  

  投身科研实践、关心时事社会的他们,校园生活同样丰富多彩。这全都得益于他们对集体的热爱,对校园生活的喜爱,对同学老师的关心。时时刻刻加强思想建设,紧跟党的脚步将个人的“青春之梦”积极融入“中国梦”中;德智体全面发展;志愿者活动中总是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温暖阳光,忠行无倦”的好支书——董碧桃。硕3046班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系的董碧桃已经在A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4篇学术论文,曾在中科院北京化学研究所杨振忠教授课题组学习TGA测试。在这些骄人的科研成绩背后体现的是一名优秀学生党员的担当和责任。青年学生党员是党的生力军,应当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董碧桃就是这样一位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党员。作为理学院硕3046党支部书记,她不断加强自身党性修养,自觉弘扬和传递正能量。在这种坚定信念的引领下,董碧桃力争将硕3046党支部建设成为拥有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的队伍。她制定了健全的支部工作制度,实行支部内部民主集中制和多样化的党员组织生活会制度。在她的带领下支部成员开展了“请让我来帮助你——义务修水壶”活动,旨在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同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还开展了“关注生态与健康”主题活动,利用她们所学知识向群众宣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理念,以及防霾抗霾的措施等。除了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主题活动外,她们支部坚持召开每月的支部生活,召开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她曾组织过参观西迁历史纪念馆、学习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冬至相会等众多活动,时刻按照学生党员先进性要求不断完善自己。


   “进取向上,文武双全”的运动型学霸——倪俊康。优异的学习科研成绩只是倪俊康众多过人之处的一个方面。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在研一就发表3篇SCI论文,而且其中一篇还是在最具学术影响力期刊《Nonlinear Dynamics》上发表的“学霸”也是运动场上的佼佼者。知识积累和人格养成更离不开健康体魄和体育精神。作为班级的体育委员,倪俊康多次组织体育竞赛,借此加强班级之间的交流,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与此同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了倪俊康的身体素质,让他在面对节奏快、压力大的科研工作时显得游刃有余。在他的带领下,他所在班级进入电气学院“ABB低压杯”研究生篮球赛8强,硕3020,3021,3024联队夺得了第十二届“深瑞杯”电气科技文化节研究生足球赛亚军。在谈到自己这些体育爱好的时候,倪俊康说,“体育赋予了我一种愉快的生活态度,参与这些活动可以让我强身健体,还能够养成不怕输、不畏困难、培养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让我形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培养执著严谨的科学精神。”。“做最好的自己,不断超越昨天的自我。”,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严于律己的倪俊康早已成为同学的好榜样。


   “勤奋做事,踏实做人”的多面能手——吴虹堃。大家印象中的工科男多是埋头钻研、不谙世事的科研狂人,但机械学院拥有多项专利的机械学院标兵吴虹堃却将科研与自己的生活做了很好的调剂。吴虹堃说:“我们做机械研究的人,只有开发出实物并且在现场产生效益才有价值”。正是这样的学科特点,他经常由于担心损坏设备而扛着几十斤重的设备出差;经常刚下飞机就直奔测试场,冒着严寒在室外连续四五个小时的调试仪器;经常为了争取测试时间,到傍晚才能吃上第一顿饭。“的确,这种经历相对与校园生活更加辛苦,但是当看到我们的系统真正发挥功效,当拿回拷满现场数据的存储盘时,心里由衷感到幸福和满足”。在生活中,吴虹堃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他曾经系统学习德语初级,拓展语言能力;也曾利用课余时间与伙伴一起骑行,绕遍西安周边所有路线,培养自身良好的身体素质;在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新生杯”&“健身活动月”篮球赛中荣获优秀运动员。他也在为志愿服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成为2014CSC留学人员行前培训大会志愿者、投入硕2007党支部秦腔文化之旅等都让他在学习之余收获了不一样的充实生活。


 

关闭

关注我们

官方微信

地址:曲江校区——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雁翔路99号西安交通大学曲江校区西二楼

          创新港——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19号巨构

邮编:曲江校区——710054      创新港——712046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