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西安交大前沿院召开成立五周年学术研讨会

来源:      发布时间:2015-12-18     点击量:

12月17日,西安交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成立5周年院庆仪式暨学术研讨会在曲江校区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副校长荣命哲,Nature执行主编Ed Gerstner博士等出席院庆仪式。

奋进的五年 发展的五年

王树国校长致辞。他说,前沿院作为西安交大第一个“实验区”,经过五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高端理科人才聚集地和量产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科研基地,是有着频繁国际交往的国际化研究院,是国内科研体制、管理机制改革的领头羊。西安交大地处西部,受地区经济发展的限制,因此更要在学术研究上脚踏实地,要看到别人没看到的、做到别人没做到的、想到别人没想到的,才能早日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开放的、为人类社会发展做贡献的世界一流大学,推动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他希望前沿院今后能够引进更多国际知名学者,产出更多科研硕果。

 

 

前沿院教授任晓兵教授回顾了前沿院5周年成长历程以及取得的成绩。他形象地将人才、资金、运行机制比喻为电脑的CPU、电源和操作系统,三者缺一不可。人才是科研单位的基础,前沿院作为一个国际化的研究院,成立伊始就制定了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引进政策,以55:1的筛选标准面向全球招聘教师。目前的44名教师队伍中包含4名外籍院士、9位领军教授、1位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院士和国家级人才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43%,外籍教师比例为25%。

 

 

Ed Gerstner博士为前沿院5周年生日送上了自己的祝福,并从专业角度与前沿院师生分享了科技论文写作的指导,现场氛围非常热烈。

与前沿院一同成长

 

前沿院领军教授代表卓敏教授,青年教师代表郑彦臻教授分别从各自的角度讲述了自己与前沿院的故事。前沿院的一个大特点是多学科交叉,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在这里可以充分地探讨各自的研究课题,汲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思维和科研方法。前沿院的多学科交叉已证明在促进高水平成果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是吸引国内外学者加盟前沿院的一个主要方面。

行政教师代表孟祥丽博士以自己在前沿院的工作经历为例,讲述了前沿院的发展历程。孟祥丽博士是通过全球招聘的专职行政团队高级管理人员。她建立了具有高度服务意识的高效专职行政团队和行政机制,除了协助院长进行战略策划外,还全面负责前沿院做研究之外的所有事务性工作,使得教师和研究人员能够全身心投入科研。

在今年10月份比利时安特卫普举行的第10届欧洲马氏体相变会议上,前沿院王文佳同学的学术报告获得Best Student Presentation Award。她以自己在前沿院的学习经历为例介绍了前沿院的科研模式,学院一直鼓励学生在较大范围内自己遴选研究课题,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独立进行实验、独立书写学术论文直至独立发表。在这样的创新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前沿院学生,目前成为了高质量论文产出的主力军。2015年1-10月前沿院发表了31篇影响因子IF>7的论文,其中26篇的第一作者是前沿院的学生。

硕果累累 未来可期

成立五年来,前沿院的科研论文成果收获颇丰,教师和学生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随着年度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极大地推动了交大理科的发展,为提升交大排名做出了贡献。2015年短短10个月内,已在高水平国际一流期刊(IF>7)上发表论文31篇,较2014年增长了42%,超过了2014年全年同类论文的总和。此外,前沿院的不少教授也已在国际国内荣获多项荣誉和奖项。

前沿院搭建起交大最大规模的物理、材料、化学、生命科学、基础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在这里可以充分地探讨各自的研究课题,汲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思维和科研方法。前沿院现拥有价值1亿多元的仪器设备,为提升交大理科硬件水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年的时间,前沿院展示了其蓬勃的生命力,是交大基础理科的一颗闪耀明珠,也是交大对外的一张闪亮的名片。任晓兵表示,未来前沿院将力争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体制创新等方面有更多、更大的突破。

12月18日,前沿院还举办了5周年学术研讨会,包括生命科学与医学专场、化学专场、物理和材料专场,研讨会有41位专家学者出席,聚焦化学合成材料前沿、生物组织材料构建等主题开展学术交流。

 

本文转载自交大新闻网http://news.xjtu.edu.cn/info/1033/60533.htm

关闭

关注我们

官方微信

地址:曲江校区——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雁翔路99号西安交通大学曲江校区西二楼

          创新港——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19号巨构

邮编:曲江校区——710054      创新港——712046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5